您好!欢迎访问宁夏水利行业协会官方网站
运用“互联网+”手段构建宁夏城乡供水一体化新格局
发布日期:2022-03-18 17:10:29 作者:admin 来源:中国水利 点击:1567
运用“互联网+”手段构建宁夏城乡供水一体化新格局
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党委书记、厅长 朱云
2020年以来,在水利部的大力支持下,宁夏在全国先行试点开展“互联网+城乡供水”示范区建设,充分运用“互联网+”手段,着力提升城乡供水领域数字治水的能力和水平,使供水工程“全域覆盖、全网共享、全时可用、全程可控”成为可能,打造了城乡供水统筹谋划、一体推进、均等服务、全民受益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。
一、牢固树立创新驱动城乡供水高质量发展的理念
宁夏气候干旱、缺水严重,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,尤其地处西北干旱内陆的西海固地区条件恶劣、十年九旱,广大群众喝水难题由来已久,党和国家始终牵挂在心。自治区坚持蓄引提调相互结合、库坝窖池综合运用,供水工程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,经过坚持不懈、艰苦卓绝的努力,老百姓千百年来的“喝水梦”变成了现实。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,自治区聚焦打赢脱贫攻坚战,按照全面实现“两不愁三保障”的要求,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作为民生首要任务,全力推进大水源、大水厂、大水网建设,通过北扬黄河水、南引泾河水,接通“大水源”、连通供水网,全面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,为从根本上解决宁夏饮水安全问题、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。截至2021年年底,全区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8.5%,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6%,现有252.4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水平得到持续巩固提升,总体实现了从喝水难到有水喝的历史性转变。
2016年7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宁夏时指出,“越是欠发达地区,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。”为深入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,着眼打赢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战,围绕解决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能力不足、工程效益发挥不到位、人民群众饮水安全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等问题,宁夏在彭阳县先行开展了“互联网+人饮”试点工作,通过应用信息化技术,发挥数字关键作用,实现了贫困山区群众“从毛驴驮水到手机买水”的革命性转变,当地老百姓真正用上了安全水、放心水。2020年9月1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文章《“云”解塬上渴》报道了“彭阳模式”,得到水利部肯定,激发了宁夏全域推进“彭阳模式”的工作理念和思路。在水利部的大力支持下,2020年9月,宁夏“互联网+城乡供水”示范区建设全面启动,自治区政府印发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,确立了“一个平台、两大产业、三张网、四个体系、五个示范区”的总体建设目标任务。从喝不上水到有水喝,从喝不上安全洁净水到喝上优质水,全面提升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和水平。
二、有效运用“互联网+”助力城乡供水高质量发展
“互联网+城乡供水”示范区建设是一场全新的探索,必须遵循发展规律,突出问题导向,注重改革创新。按照《宁夏“互联网+城乡供水”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(2021—2025年)》确定的总体目标任务,我们突出工作重点,强化工作措施,狠抓工作落实,着力打造政务云应用、技术创新、政策机制、产业培育、均衡服务“五个示范区”,确保全区城乡居民喝上安全水、放心水、明白水。
1.抓住“互联网+”这个关键
实施“互联网+城乡供水”,项目建设是前提,“互联网+”是关键。我们坚持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谋在先、走在前,全区各级水利部门紧盯信息荷载、信息服务、信息传输三个重点,抓紧实施水利云升级、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和供水网络提升工程,高效提供云储存、云应用、云安全等各类云上服务,打造多样便捷的惠民服务端口,为设备接入、应用管理、数据联通等提供强力支撑,努力实现从源头到龙头的全程信息化控制,充分发挥工程效益。
2.建好“三张网”这个基础
围绕自治区“十四五”重大水利项目,不断完善城乡供水工程网、信息网、服务网,着力构建大水源、大水厂、大水网、大服务工作格局。加快水源工程建设,开展水厂达标行动,实施管网、入户工程改造提升,分步连通已建、在建和拟建城乡供水工程网,提高供水保障能力,降低水资源损耗,建好城乡供水工程网。依托“水利云”“宁政通”平台,加快实施水源一水厂一水池一水管一入户全流程数字采集工程,加大供水监管、生产、服务应用系统整合力度,不断增强政府、市场、用户数据交互能力,提高城乡供水管理服务数字化应用水平,建好城乡供水信息网。立足提供高质量水利公共服务产品,加强网上营业厅和应急信息中心建设,让群众少跑腿、数据多跑路,吃“放心水”、缴“明白费”,建好城乡供水服务网。
3.强化制度约束这个保证
建立完善水价形成机制,出台配套水价政策,加大水费收缴力度,有效落实财政水价补贴政策和工程维修养护资金,保障工程良性运行。制定完善城乡供水行政管理、运行管理和服务标准等相关制度办法,明确实施主体,厘清职能职责,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。探索建立全区“放心水”评价标准体系,统一供水工程建设、监督管理和制水生产标准,严格技术工艺,规范操作规程,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,开展城乡供水全过程监管,保障群众喝水安心放心。
4.筑牢安全这个底线
建设和保护好水源地,合理统筹饮用水水源空间布局和供水格局,开展水源地保护专项行动,从根本上保障饮用水水源水量、水质,守护水源安全。围绕自治区“十四五”期间十大工程项目建设和九大产业高质量发展供水需求,提前布局、超前谋划,加快实施银川都市圈、清水河流域等城乡供水“主动脉”工程和一批中小型配套工程,持续提高城乡供水建设标准和管护水平,守好供水安全。树牢安全发展理念,加强安全生产监管,强化隐患排查和风险防控,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,守住生产安全。统筹建立项目信息安全领导和管理体制,提升信息平台监测预警能力,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,定期开展信息安全评估检查,建立完善应急处置机制,守卫信息安全。
三、“互联网+城乡供水”建设带来的经验启示
在2021年5月21日自治区领导赴水利部对接有关工作座谈会上,李国英部长指出,宁夏“互联网+城乡供水”建设完全符合总书记要求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要认真研究总结教科书式经验,在全区、全国进行推广,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。自示范区建设启动以来,我们坚持以推进城乡涉水服务均等化为根本方向,以数据为关键要素和核心驱动,加快构建数字城乡供水集约承载体系、全面感知体系、网络传输体系和智能应用体系,通过示范先行市固原市一年多的实践探索,推动当地供水管理和服务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。
1.一体化增动能,解决了“多头管”的弊端
实施“互联网+”为打破饮水安全传统管理体制机制弊端、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综合改革提供了可能和空间。通过将城乡供水职责统一划归水务局,实行“技术+改革+工程”综合配套措施,统筹考虑制约农村供水的各种要素实施系统治理,打破了部门壁垒、城乡界限。
2.自动化提效益,解决了“缺人管”的难点
依托宁夏“水利云”和“宁政通”公共平台,运用水联网核心技术,对城乡供水流量、水位、压力、水质等数据进行全程采集,实现城乡供水主管网和全部工程设施24小时自动运行、精准管控,管理人员大幅度减少,供水保证率显著提升。
3.数字化强监管,解决了“跑冒漏”的痛点
建成集调度、运行、监控、维养、缴费、应急于一体的全区城乡供水管理服务数字化平台,对供用水和生产数据实时采集、传递、分析和处理,实现了多级泵站和水池智能联调、水质在线监测、事故精准判断和及时处置,工程事故率、管网漏失率大幅度下降。
4.智慧化优服务,解决了“收缴难”的问题
按照“让数据多跑路,让群众少跑腿”的便民服务理念,改变传统下井抄表、上门收费的水费收缴方式,接入“我的宁夏”App,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手机缴费购水、查看用水信息、申请停用水,让群众吃上了明白水、安全水、放心水,水费收缴率由60%提高到99%。
四、宁夏示范区建设的发展方向
1.实现权责一体化
明晰城乡供水保障工作相关方的权责,做到分工明确、各司其职,进而形成合力。建立健全“政府主导、水利牵头、部门负责、市场运营、社会参与”的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体制,消除城乡分割、部门分割的原有管理体制弊端,实行各部门信息共享、联席会议、应急保障等工作机制,确保各项监管工作高效落实。
2.实现运营一体化
建立城乡供水质量控制机制,在制水系统的前端、中端等中间过程充分考虑安全裕度,加强对原水、净水厂各工艺段、出厂水、输配管网、龙头水等各关键环节的水质检测和质量检验,确保用户水龙头水质优良、水量充沛、水压稳定。统一制水生产标准体系,强化生产管理,规范工艺流程,确保制水生产全面达标。
3.实现服务一体化
建立城乡供水系统风险评估机制,树牢底线思维,增强忧患意识,明确规定、定期全面评估“从源头到龙头”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中各环节的风险,分析研判各类风险的危害程度,从源头治理风险,将风险关口前移。建立统一的“放心水”评价标准体系,均衡配置城乡供水资源,不断缩小城乡居民在均等享有供水服务方面存在的差距,实现城乡供水均衡协调高质量发展。
计划到2025年年底,全面建成“互联网+城乡供水”示范区,全区年城乡生活总供水量达到4.62亿m³,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%,城乡供水一体化率达到100%,受益总人口780万人。全区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,形成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。